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

时间:2024-07-12 17:20:0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82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

商务部 公安部 工商总局


商务部 公安部 工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

商运发[2007]4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公安厅(局)、工商主管部门:

全国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对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非常重视,对打击私屠滥宰、净化生猪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地区存在执法队伍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经费不落实等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第503号)、《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国发[2007]57号)和《商务部、公安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商运发[2007]357号)精神,促进生猪屠宰管理,确保全国猪肉质量专项整治行动目标的实现,现就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是全国猪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屠宰市场管理、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是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实现全国猪肉质量专项整治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地方各级商务、公安、工商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责任、讲纪律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监管执法工作。

二、加强生猪屠宰监管执法队伍建设

地方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依法尽快建立和完善生猪屠宰管理执法队伍,充实执法人员,提高队伍素质;同时,工商部门要支持商务部门的执法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要统一部署,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能。商务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工商部门积极配合,保障监管执法工作顺利进行。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组织协调、情况汇总通报、后勤保障等工作;公安部门负责保障执法人员安全,依法严惩阻碍执法、暴力抗法事件;工商部门要加强猪肉市场监管,严防未经检验合格的猪肉流入市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

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于因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作为等行为,导致辖区内多次出现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四、确定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重点

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要将打击私屠滥宰、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作为重点来抓,坚决查处大案要案,对城乡结合部的私宰窝点、私宰专业村以及其他屡禁不止的窝点进行重点整治,根除私屠滥宰等不法行为;要重点检查定点屠宰企业生猪进场检验、检疫证章以及管理制度和台账情况,重点查处流入市场的私屠滥宰肉、注水肉、病害肉等,杜绝未经检疫、检验的肉品进入市场。

五、建立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机制

地方各级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集中执法和日常性检查相结合,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要建立信息搜集和发布平台,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举报一起,落实一起,增强监管执法的威慑力;建立健全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档案,及时、完整地记录执法的时间、地点、人员、现场取证、案件性质、处罚情况等内容,并定期通报相关部门。

六、保障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条件

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57号文件的要求,为监管执法工作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财政部门的支持,尽快落实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专项经费,配备执法设备,改善执法条件,保障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七、加强依法行政,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生猪屠宰监管执法工作要严格依据《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国务院第503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行政,依法处罚,增强执法透明度。要增强服务意识,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处理好各种矛盾,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特此通知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规则(暂行)的通知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萍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规则(暂行)的通知

萍府办发〔2007〕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随着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切实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确保反应迅速、有效应对,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07〕10号)、《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萍府发〔2005〕21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规则(暂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规则(暂行)


  为切实加强和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和发布工作,确保反应迅速、处置及时,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07〕10号)、《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萍乡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萍府发〔2005〕21号),特制定本规则。
  一、突发公共事件范围
  本规则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
  (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二)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类级别,其分级标准执行国家规定。
  二、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
  (一)需要向市政府报告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包括:各地、各部门系统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各地、各部门系统发生的一般事件,但性质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时间、敏感地区,可能演化为突发公共事件(此类事件以下称敏感事件)的相关信息。
  (二)报告的信息包括以下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
  (三)信息报告方式:
  1、各地、各部门通过应急平台向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应急办)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口头报告,再书面报告。涉密信息按相关规定报送。
  2、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人或授权专人要与市应急办保持密切联络,并设专职信息员,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及时、主动报告有关情况。处置重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应与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其中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还应与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
  3、突发公共事件涉及港澳台侨、外籍人员,或影响到境外,需要向有关国家、地区、国际机构通报的,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四)信息报告程序和时限:
  1、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有关县区、有关部门要立即核实,并即时如实向市政府报告,其中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事件信息的报告最迟不得超过事件发生后2小时。在上报市政府的同时,要将情况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并要及时续报事态进展情况,保证信息报送的连续性。
对个别因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报告的突发公共事件,有关县区、有关部门要在接报后1小时内上报市政府,并说明具体原因。
  2、市应急办在接到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后,要立即向市政府报告,依次报有关副秘书长、秘书长、分管副市长、常务副市长、市长,特殊情况下可直接向市长、副市长报告。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事件信息要在接报后1小时内按市政府领导指示报省政府。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或遇特殊情况,在向省政府报告的同时,要直接向国务院报告。
  3、在特殊情况下,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事件信息,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值班人员可在报告上一级政府的同时,越级报告。
  三、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生后,需要向社会公布的,要在第一时间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一)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和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由市应急办会同市新闻办、牵头处置的市政府主管部门负责;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事发地县区人民政府组织发布。
  (二)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为保证在第一时间通知公众,要同时采取市政府网站发布;萍乡电台播音;萍乡电视台、安源电视台及相关县区电视台滚动播出;移动、联通发送手机短信;萍乡日报及其新闻网站发布等形式。
  四、工作责任主体和工作机构
  (一)根据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向市人民政府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报告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跨行政区域的突发公共事件,由上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做好信息的汇总和上报工作。
  (二)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汇总、上传下达、跟踪反馈等工作。
  (三)在市应急办建立统一面向县区、部门、以及基层单位和公众的突发公共事件综合接报平台。由市应急办负责(24小时值班电话:6832320),对县区、部门上报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按程序汇总报告;对110、119、120、市长热线(12345)、市长电子信箱等转来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核实后视情报告。市应急办要注意从互联网、新闻媒体和基层获取有关信息,对其中反映的重要情况及时核实,并视情报告。市政府各部门、市政府办公室各科室在工作中获知的相关信息,不论是否属其工作职责范围,都应及时向市应急办通报。
  (四)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对各类紧急事务接警渠道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事件接报平台,并在基层单位设立信息报告员。
  五、考核奖惩
  对各县区、各部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由市政府办公室进行综合考核和通报。对及时、准确、全面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质量高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迟报、漏报甚至谎报、瞒报以及报告质量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向市人民政府写出书面检查,提出整改措施;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鼓励社会公众报告、举报突发公共事件。对积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挽回重大损失、事例典型、作用突出的,由市应急办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奖励方案报市政府决定。





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委员会




劳动技术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为了切实加强普通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特提出以下若干意见:
一、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劳动技术学科课程计划,采取切实措施以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劳动技术教育的组织领导
1.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普教处要有人分管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室要设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地、市教育行政部门也要有人负责或分管劳动技术教育,教研部门要逐步配备劳动技术课教研员。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领导,深入学校了解开设劳动技术课的情况,督促和指导学校认真落实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大纲,切实开好劳动技术课程。
三、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和帮助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数量足够、质量较高、能较好地胜任教学工作、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并保持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2.普通中学要按照学校班级数并参照理、化、生等学科教师工作量标准,配备专、兼职劳动技术课教师。
3.对已经在岗但达不到任职要求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要协助学校制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组织培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
4.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劳动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要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劳动技术学科的带头人。到下世纪初,各地、市都应有一定数量的劳动技术课骨干教师。
5.关心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工资待遇、职务聘任、评选先进等方面,劳动技术课教师应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各地在制定教师职务聘任的具体办法时,也可从实际出发适当考虑劳动技术学科的特殊性。
四、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管理
1.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各级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及学校的教育规划中,学校领导要有专人负责或分管劳动技术教育。规模较大的中学,可建立劳动技术课教研组,加强对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
2.学校要按照课程计划的规定,开足课时;并按教学大纲要求,联系实际,选好项目;同时要切实注重教学效果。
3.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搞好劳动技术课教学,必须有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统编教材。也可选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教材。
4.各级教研部门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通过开展观摩教学、优质课评选、专题讲座、集体研讨、备课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讲课必须有教案,学生的实践活动必须有记录。
5.学校要建立劳动技术课成绩考核评定制度(期末和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际操作、劳动态度等方面。考核结果要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并作为评定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条件之一。
五、劳动技术课实践基地建设和设备配置
1.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支持和帮助学校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基地。农村学校要有学农实践基地;城市学校要有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暂无条件的也可由市、区统一建劳动技术教育中心。
2.按照原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器材配备目录》标准,配备器材。省、市重点中学器材配备要达一类标准;其它学校要达二类标准。
六、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在进行教育督导评估时,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督导评估内容的指标体系。
七、教育部将根据实际情况,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组织专项检查;各地根据实际需要也可组织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等对劳动技术教育情况进行检查或抽查。检查工作可通过听取各级教育部门或学校领导的汇报,深入实际查看教学、实践现场、实物及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计划、教学
总结、学生的成绩册,深入课堂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抽测学生的操作技能等方式进行。
八、对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不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提出批评,对擅自取消劳动技术课的学校要令其纠正。
九、要把是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否重视劳动技术教育,作为评选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学校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之一。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拟定对劳动技术教育进行检查评估的实施细则及标准。



1998年6月10日